新華社武漢7月16日電 題:橫渡長江五十載:渡江節見證武漢的變與不變
新華社記者樂文婉
凌晨七點,武漢市武昌區漢陽門船埠人聲鼎沸,江風帶著蒸騰的水汽劈面而來。岸邊,兩千余名身穿泳衣、佩帶泳鏡的泳者蓄勢待發,人群一眼看不到頭,他們喊著標語熱身,身后的橙色“跟屁蟲”隨風擺動。
中國第一長河長江畔流流經11個省區市,在武漢段構成全平易近渡江的城市傳統。7月16日,第五十屆武漢渡江節舉辦。千人同渡、百舸爭流,這場始于1956年的城市嘉會,渡著時期的變遷,也見證武漢渡江精力的代代相傳。
7月16日,選手們橫渡長江。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江水奔跑 千人賽舟
“3、2、1——動身!”跟著指令聲響,泳者躍進江中,水花四濺,江面馬上沸騰起來。
假寓武漢10年有余的江西漢子付艷球奮力劃水,神色專注。“我沒敢在故鄉的撫河游過泳,可離開武漢,看到這座城市對長江的酷愛,也激起了我挑釁橫渡的設法。本年是第五十屆運動,我不想錯過。”他說。
夏季的長江并不服靜,尤其此時正值汛期。江水概況泛著粼粼波光,水下卻隱藏漩渦與急流,稍有失慎便能夠偏離標的目的或被拖進江底。但如許的挑釁并未讓人卻步。
7月16日,選手們橫渡長江。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這是武漢市第二十三中學的高一先生朱程程第二次餐與加入渡江節。在經過的事況多輪提拔與8次集中練習后,她勝利進選80人“芳華渡”方隊。在先輩隊友的護航下,她堅持穩固節拍,順遂游完近6公里。“比擬泅水池,江中有風有浪,但我很留戀在江里泅水的感到。”16歲的朱程程說,渡江讓她學會迎難而上,也讓她更有勇氣往測驗考試生涯中的新事物。
江中是活動員搏浪的身影,江岸異樣熱烈不凡。船埠邊人潮如織,毫無遮擋的武漢長江年夜橋橋面上,也站滿了打著太陽傘的不雅眾。
74歲的“老武漢”羅幫星早上六點便到武漢長江年夜橋下選了個涼快的不雅賽點,對著江面不斷按動快門。從小就在長江里泅水的羅幫星已記包養網排名不清本身在江里游過幾多個往返。“我游不動了,但我還可以換種方法介入渡江節。”他說。
渡江見證“江城”蝶包養網變
長江與其最年夜主流漢江在武漢交匯,將這座城市分為漢口、漢陽、武昌三鎮,不少武漢人都有過在江里泅水的經過的事況。
“我年青時偶然游,退休了恨不得天天泡在江里。”63歲的周崇儉在江中游過20多年,對長江兩岸的變更感慨頗深。他包養網 花圃曾與伴侶從武漢中山艦輪渡游玩船埠逆流而下,一口吻游了七個多小時,游過50公里、9座長江年夜橋。“城市成長太快了。1995年時,武漢還只要兩座跨江年夜橋。”
周崇儉(中)在渡江包養前。新華社記者 樂文婉 攝
羅幫星的鏡頭異樣見證了江岸的變更。“曩昔岸邊是低矮的老樓,后來塔吊林立,此刻高樓櫛比鱗次,夜里燈光殘暴。”他說,“江灘綠化多了,周遭的狀況變好了,大師也更愿意親近江水了。”
城市在變,人也在變。“曩昔渡江是膂力的比拼,此刻更是一種生涯方法的表達。”周崇儉說,“我們這代人習氣在江里泅水,此刻還有不少年青人會劃著槳板渡江。固然活動情勢在變,但大師對安康生涯的尋求是一樣的。”
渡江精力 代代相傳
69年來,武漢渡江節雖因防汛等緣故中止過,但劈波斬浪的勇氣代代相傳。
在本年的小我搶渡賽中,“00后”張子揚以11分21秒06刷新男人組記載,第四次奪冠。男子組冠軍也由同為“00后”的武漢選手夏紫璇摘得。渡江的“火把”,正由年青人接力傳承。
7月16日,餐與加入男人搶渡賽的選手張子揚抵達起點。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芳華渡”方隊則所有的由35歲以下年青選手組成,此中不乏中先生、年夜先生,也有來自教員、大夫、飛翔員等分歧任務職位的參賽者。盡管進修、任務忙碌,但他們仍然盡量抽出時光餐與加入練習。
朱程程說,第一次敢報名渡江,是由於家人激勵,也由於方隊里游速快、經歷足的老隊員會被設定在最外圈維護老手。“那種感到很安心。”
“我們方隊隊長70歲了,渡江跨越1300次,還一向保持練習、領導后輩,他的保持與勇氣給了我氣力。”付艷球說。
候場時,37歲的付艷球拿出一件白色T恤,搜集隊友們的簽名。他預備將這件留念衫與渡江的泳帽、泳衣一路裝進相框,永遠收藏。“人到中年,我經過的事況了不少存亡拜別,也要面臨良多實際壓力,有時辰感到本身很需求精力支持,而渡江給了我這種氣力。”
付艷球(右一)搜集隊友簽名。新華社記者 樂文婉 攝
“不論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在一代代武漢渡包養網心得江人中,這種生涯立場一直流淌。”羅幫星說。
發佈留言